近日,研究機構EVTank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出貨量為109.4萬噸,同比大幅增長98.5%。其中,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45.5萬噸,在連續5年落后三元材料的情況下實現反超,成為正極材料細分領域出貨量最多,且增長速度最快的子行業。
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磷酸鐵鋰反超三元材料,一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開啟市場化新階段,磷酸鐵鋰成本與安全優勢相對明顯;二是儲能等增量市場的發力,去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增速與動力電池增速差不多,增幅都在130%左右,未來還將持續放量,提振磷酸鐵鋰需求;三是三元材料的上游原材料鈷、鎳供應與價格波動明顯,磷酸鐵鋰的供應鏈更為穩定。”
產值翻倍
“2021年,國內鋰電池正極材料出貨量實現翻倍增長,磷酸鐵鋰、中低鎳三元材料價格漲幅超過了1倍,高鎳三元材料價格也出現大幅上升,行業景氣度整體向上。同時,市場需求的快速擴容,也給二線品牌企業成長提供了機會。”于清教向記者講道。
白皮書內容顯示,從產值來看,由于上游鋰、鈷、鎳等金屬價格上漲,正極材料的價格也隨之走高,在2021年呈現“價量齊升”的繁榮景象并一直延續至今。2021年,中國正極材料的產值達到1419.1億元,同比增長123.1%,超過2017年產值的增幅。
公開資料顯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芯主要可拆分為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4個部分。其中,正極材料成本占比最高,可達電池電芯總成本的4成左右。
多份行業研報顯示,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可直接對動力電池電芯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產生顯著影響?,F階段動力電池可使用的正極材料包括磷酸鐵鋰、三元鋰、鈷酸鋰和錳酸鋰。而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為市場主流,占動力電池出貨量的9成以上。
“三元鋰、磷酸鐵鋰、鈷酸鋰和錳酸鋰等幾條技術路線的分歧很大,有觀點認為是非此即彼,不過我們認為各有優缺點,更可能會是并行發展。如目前幾乎占據了動力鋰電池全部市場份額的三元鋰和磷酸鐵鋰就各有優劣。三元鋰的優點是能量密度高、低溫衰減少,缺點是安全性一般、壽命一般;磷酸鐵鋰優點是成本相對較低、安全性較好、壽命長,缺點是能量密度低,且對低溫的適應遠不如三元鋰。”一位專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資本市場人士近期表示。
該人士分析稱,2021年,磷酸鐵鋰的市場份額確實提升得很快,相關上市公司股價的表現也很好。中等價格的A級車,中鎳三元是標配;價格較高的B級和C級車,使用高鎳三元;價格較低的A00級微型車,主要使用的是磷酸鐵鋰。所以,2021年低價車型的熱銷,也是帶動磷酸鐵鋰走高的一個原因。
錯位競爭
“正極材料和動力電池及下游汽車的銷量高度相關,如三元材料和C級車、磷酸鐵鋰和A00級車的密切聯系。磷酸鐵鋰受益于微型車整體景氣度的提高,表現搶眼。”該資本市場人士講道。
第三方研究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向記者表示,三元主要用于中高端車型,鐵鋰主要用于中低端車型。而目前電車市場并沒有成熟起來,仍以中低端車型為主,銷量較大的車型價格主要集中在20萬元左右,突破30萬元的車型銷量占比極少。所以,這個市場構成就決定了鐵鋰份額會高于三元。
上述資本市場人士表示,2021年,在鋰電池領域的技術路線上,磷酸鐵鋰反而反超了三元鋰。磷酸鐵鋰的特點是“低成本+低性能”,較三元鋰性價比更高。因為磷酸鐵鋰的特點,所以其多應用于中低端、主打性價比的車型。該人士認為,綜合性能最優化是三元鋰的重點發展方向。三元鋰中鎳、鈷、錳三種元素的含量對正極性能的影響是不同的,所以電池生產企業主要是根據技術和成本去找到三種材料的最優比例。如鎳對電池的正面作用是增加材料的容量,負面作用是削弱循環性能;鈷會提高安全性,但成本增加、容量減少;錳會改善安全性能,但會破壞材料的層狀結構。
“高鎳化可能會是未來的趨勢。”該人士表示,常見的三元正極材料大概可以劃分為NCM523、NCM622和NCM811,后面的數字指鎳鈷錳三種元素的比例。如NCM523就是指鎳5鈷3錳2,其中鎳的比例是30.8%,所以稱為“中鎳三元”。同理NCM622、NCM811的鎳含量占比分別是37.3%、50.7%,因此被稱為“中高鎳三元”和“高鎳三元”。
該人士進一步講道,鎳、鈷、錳三種元素的比例各不相同,未來正極材料呈現出的性能自然也各有優劣。如NCM523,雖然能量密度比較低,但整體性能比較好;NCM811,能量密度有明顯優勢,但工藝門檻更高、制造難度更大。據一些機構的數據,2020年,NCM523、NCM622和NCM811對應的三元鋰正極材料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3%、20%和22%。所以從市場份額角度來看,綜合性價比更好的NCM523更大,占據了三元“半壁江山”。
該人士認為,目前的情況是,磷酸鐵鋰和三元鋰正在進行差異化競爭、錯位發展,并非非此即彼。磷酸鐵鋰的破局主要還是在技術革新上,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通過無模組的集成方式,實現相對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相對中等的制造成本,同時兼顧散熱和其他性能。
“三元仍然是未來主方向,電車市場也會逐步成熟,中高端市場也會逐步打開,所以鐵鋰領先的局面可能是暫時的,至少這個差距會隨著電車市場的成熟及電車的普及而降低。”況玉清表示。
格局不穩
其實自2021年以來,鋰電池產業鏈一片繁榮,正極材料企業也在紛紛募資擴張。
2021年11月,中偉股份(300919.SZ)定增募資50億元用于旗下位于北部灣產業基地的三元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11月,當升科技(300073.SZ)定增募資46.45億元用于旗下5萬噸/年高鎳鋰電正極材料生產線等項目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12月,杉杉股份(600884.SH)定增募資30.53億元用于相關資產收購;正極材料企業湖南裕能和湖北萬潤,分別于2021年9月和2022年1月向創業板和科創板發起沖擊,擬分別募資18億元和12.62億元用于各自旗下的正極材料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從國內來看,磷酸鐵鋰投資熱度較高,但從國際市場來看,三元鋰電池的擴產是主流。”于清教向記者表示。
“正極材料市場集中度較低,頭部幾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差距不是很明顯,未來競爭格局存在很大變數。由于行業景氣度提升,吸引了很多上下游企業跨界投資正極材料領域,也將加劇整個行業的競爭。”于清教講道。
于清教表示,國內市場鐵鋰裝機量今年預計仍將領先于三元,而三元高鎳化趨勢也將進一步凸顯。從2021年的情況來看,正極材料價格有明顯上漲,原材料漲價部分壓力已向下游電池領域傳導。但長期以來,“家里沒礦”的正極材料及前驅體企業話語權普遍不高,利潤空間自然受到一定的壓縮。行業企業要提升利潤,需向上延伸,提升原材料自給率很關鍵。頭部企業產業一體化能力將增強。
上述白皮書表示,從競爭格局來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的快速增長使得湖南裕能和德方納米(300769.SZ)在2021年分別位列正極材料行業的第一和第二。不過正極材料行業整體市場集中度較低,前十家企業合計市場份額低于50%。未來隨著電池企業、大化工企業、上游礦產企業跨界進入到正極材料領域,整個行業的競爭或將更加激烈,總體行業格局仍有可能發生較大改變。
“從競爭格局上講,無論是三元或磷酸鐵鋰,市場份額都在向龍頭企業集中。”上述資本市場人士表示,而從投資的角度看,正極材料行業應該關注兩條線索,一是三元材料的高鎳化趨勢,二是寧德時代的供應商。
該人士解釋道,在鋰電產業鏈上的一線龍頭被過度關注和熱炒后,反倒是其供應商更值得關注。比如寧德時代,其三元材料來自容百科技(688005.SH)、長遠鋰科(688779.SH)、廈門鎢業(600549.SH)和振華新材(688707.SH);其磷酸鐵鋰材料來自德方納米和貝特瑞(835185.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