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龍蟠科技原有的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業務收入依舊保持增長。與此同時,龍蟠科技以收購的方式,迅速切入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領域,形成公司新的業務板塊,并為公司創造新的盈利增長點,也獲得更多投資者的關注。
“雙輪”驅動業績創歷史新高
2021年,龍蟠科技的主營業務從“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業務”的潤滑油、柴油發動機尾氣處理液、發動機冷卻液、車用養護品,通過控股子公司常州鋰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收購深圳市貝特瑞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所持有的貝特瑞(天津)納米材料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權和貝特瑞(江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江蘇貝特瑞納米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擴展到“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領域。
通過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與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業務的雙輪驅動,龍蟠科技在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0.54億元,同期增長111.72%;實現歸母凈利潤為3.51億元,同期增長72.98%,營收與凈利潤均創了2017年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
分季度來看,龍蟠科技去年四季度的業績增長最快,達到1.58億元。
國金證券研報認為,主要是受到磷酸鐵鋰業務的帶動。“去年四季度公司銷售磷酸鐵鋰1.55萬噸,環比三季度有進一步的提升,同時由于磷酸鐵鋰業務仍處于供給偏緊狀態,疊加原材料價格尤其是碳酸鋰價格持續提升,公司先期庫存也較大長度上提升了產品的盈利空間。”
根據高工鋰電的數據統計,2020年我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達到12.4萬噸,同比增長40.9%。2021年,我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達到47萬噸,同比增長277%,預計未來我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市場仍會保持較好增速。
從財務數據上看,龍蟠科技2021年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營收為18.77億元,毛利率為24.35%。
在4月26日的業績說明會上,石俊峰表示,公司年報披露的3.25萬噸磷酸鐵鋰產能僅為自收購并表后至2021年底的產能,11.25萬噸設計產能為截至公告披露日的在建產能。“公司目前現有的產能約8.5萬噸,包括天津、常州和四川一期;在建產能11.25萬噸,包括四川二期6.25萬噸和山東5萬噸,預計2022年7月建成投產。此外四川三期6.25萬噸和湖北一期5萬噸擬于下半年開工建設,有望在年底或明年年初建成投產。”
根據起點研究院數據,全球磷酸鐵鋰電池的出貨量將從2020年的51.3GWh增長至2025年的490.1GWh,年復合增長率為57.05%,未來仍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公司在客戶結構、產品性能、技術研發、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可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階段性的產能過剩。”石俊峰如是說。
悄然布局氫能產業
除去在新能源領域布局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之外,龍蟠科技實際上還布局了氫能產業。
有投資者在4月26日的業績說明會上問道,“貴公司在安徽投資的安徽新能源科技公司目前在氫能領域的發展如何?”
龍蟠科技董秘張羿表示,公司參股公司安徽明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明天新能源)生產經營正常,主營業務為氫燃料電池及動力系統。
資料顯示,明天新能源為龍蟠科技的參股公司,而安徽明天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天氫能)為明天新能源的控股子公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 明天氫能成立于2017年8月9日,是自主燃料電池制造公司。工廠位于安徽六安金安經濟開發區,但是其氫能及燃料電池研究院設在上海安亭汽車城金融港。
除此之外,龍蟠科技還在2020年5月成立了江蘇龍蟠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作為《氫燃料電池冷卻液標準》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龍蟠科技積極推動燃料電池冷卻產品的應用研究,與業內多家新能源車廠開展配套合作。
今年3月,龍蟠科技官微消息,公司目前致力于研發的燃料電池催化劑、PEM電解水制氫設備催化劑、IV型儲氫瓶等關鍵材料,也正是國家氫能產業規劃中要求加快推進的關鍵核心領域。
4月,龍蟠科技被選為長安深藍C385氫電轎車的冷卻液產品供應商。
國金證券研報上調了龍蟠科技2022、2023年盈利預測26%、19%,預測該公司2022-2024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48億元、8.95億元、10.65億元,對應PE分別為16、14、11倍,維持“增持”評級。
4月26日,龍蟠科技以下跌5.41%報收30.10元,今年以來下跌了18.74%,較2021年10月28日的71.04元已經下跌約57.63%,市值蒸發約197億